李詩嘉:《失控的正向思考》

本書主要是在敘述正向思考對美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作者在第一章中說出他是如何接觸到正向思考的團體。作者因不幸罹患乳癌而得接受各式各樣的檢查和治療。而作者在這段時間試圖去查詢相關資訊和協助,發現絕大多數人分享的都是如何熬過癌症的勵志故事,真正說出癌症痛苦、不便的人卻寥寥無幾;許多乳癌的基金會或網頁大量販售與粉紅絲帶(防止乳癌代表)有關的產品,似乎把乳癌商品化了。而作者也發現許多人受到正向思考的浪潮,認為乳癌帶來的創傷無傷大雅,轉而相信只要保持正向就能遠離病魔威脅。部份成功得以康復的病患在網路上或出書宣稱癌症轉變了他們的人生觀,讓他們活得更加快樂,因此人人都該擁抱癌症,甚至覺得罹癌是人生必須的考驗,將乳癌的優點無限放大。也有人提出正向態度對免疫系統有益。在我們生活的台灣,乳癌在台灣女性的死亡率排行第四名,而我的家族當中也曾有許多成員罹患乳癌,其中我的姨媽也因此與世長辭。由此可見,乳癌在台灣也是不可忽視的議題。我在台灣的乳癌防治基金會的網頁發現,有許多和書中描述的情況相同,像是提供患者分享經歷的平台、講座、身心靈瑜珈、義賣等。在網頁上的8篇病患分享中,有人提到乳癌讓他的家庭更緊密、更珍惜和家人相處時間;也有患者認為罹癌就像中樂透以及愛能戰勝一切。其中也有患者說出自己總是強顏歡笑,只為了不讓家人擔心而假裝正向。也有患者臆測自己是因為個性壓抑、思想傳統、抱有負面情緒而罹癌;甚至有患者認為如果自己態度不正向,無論做多少治療或服藥都無用。在全部文章中,僅有一篇抒發了罹癌但丈夫卻對病情不聞不問的哀怨。

作者為一名生物博士,因此在書中鉅細靡遺地闡述人們認為正向思考能對免疫系統有益處的想法。事實上,正向思考對免疫系統幾乎是沒有幫助;而另一更殘忍的事實是,免疫系統對抵禦癌細胞不但無益,其中的巨噬細胞反而助紂為虐,讓癌細胞增加得更快、為所欲為。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是負責將外來侵入的病毒消滅,但癌細胞卻是體內的細胞病變而成,無怪為何免疫系統抵抗不了癌細胞的攻勢。

癌症絕對不是正向思考或旁人真摯的關心所能立即修復的傷痛。想從如此嚴峻的考驗中振作,定需要好一段時間。可正向思考對台灣影響甚鉅,讓普遍的社會風氣幾乎將負面情緒、行為視為眼中釘,恨不得除之而後快。舉例來說,我的同學曾私下因批評學校的某些做法而被師長在全班面前被破口大罵,老師則指責他說學生怎有權力去抱怨學校的作為、在被老師訓話時心中不能有憤怒的念頭等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這令那些罹癌的人們身上承受了龐大的壓力,而認為正向思考能改善癌症病情的謬論更是增加了病患的心理壓力。因為他們若表現出太過負面的情緒,便可能受到旁人批評:「你應該要保持正向,不然不會痊癒」、「負面情緒只會讓你更糟」、「照顧你已經很累人,別再增加親朋好友的負擔」。這甚至讓病患除了死亡的威脅外,還得為無法正向思考而苦惱。但不可否認的是,比起終日自怨自艾,努力的面對接下來的日子才是當務之急。無論是整天保持正向思考抑或是鎮日抱怨,都不是好事。書中也提到,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壓抑情緒對身體是有害的,因此我們應讓病患有抒發情緒的機會,而非要求他們不斷正向思考或是責備他們的不滿。

第二章則是延續第一章中要人們將癌症視為恩賜的正向思考,鼓勵人們將危機視為轉機。根據第二章,美國社會因應勢力水漲船高的正向思考,許多人們投入了「正向產業」,成為到處受邀演講、出書鼓勵人們、提供訓練正向思考課程的激勵大師。書中也指出並非所有美國人都熱愛正向思考,但社會的氛圍卻逼他們接受,否則會被孤立,在職場上甚至會被開除。大量的美國公司為了使客戶有更好的服務,聘請激勵講師以鼓勵自己的職員。而這些正向產業工作者也會齊聚一堂進行交流,像是書中作者親自參與的美國演講人協會年會。與會人員舉辦研討會、探討靈性、學習如何推銷自己。作者也依據和他人聊天內容,推估大多數人都是期盼成為講師,在吸收更多學員後發財。在這場年會當中演講的講者,有人強調頻率和宇宙調和一致,便能獲得力量,並且隨時保持肯定想法;有人強調嘗試去愛每個人、在腦中不斷說「我愛你」便能治癒所有傷痛。針對以上兩位講者的發言,我有幾個疑惑:宇宙頻率理論從何而來、「力量」是甚麼、傷痛是否包括心理和身體的?從國二的理化課程中,我們知道波在不同介質中振動頻率不同。人體如此複雜,怎麼可能有相同的頻率呢?在國三地球科學課中,我們知道宇宙由無數的星系組成,而太陽系僅僅是銀河系中的極小部分。光是在一個渺小的太陽系中,就有八大行星,而且又分為以金屬為主的類地行星及以氣體為主的類木行星,發出的頻率也應迥異。由此我們可以推論,第一位講者幾乎是在憑空杜撰。假如我們能生活在一個人人互助互愛的烏托邦,無疑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在現實中就像癡人說夢。我認為,終日對自己或他人說「我愛你」,的確會讓他人感到快樂,但若非發自內心或太過頻繁,則會顯得虛情假意、或淪為口頭禪,讓它原先所能帶來的幸福感消失。在第二章中,作者也提到人們排斥負向人事物及吸引力法則。身為學生,我們經常聽到長輩說別去看負向新聞,因為它們只會讓心情不好。甚至有些電視台及報社宣稱他們只會報導正向新聞。我認為無論只看正面或負面新聞都是不好的。若是一些普通的車禍、貓咪尋跡找回主人等則能過濾掉;但像是去年轟動全台的「房思琪事件」,我們總不能因為它是負面新聞而不聞不問,尤其是在補習風氣盛大的台灣。雖然「房思琪事件」是個悲劇,但這起案件也間接讓立法院通過補習班實名制的條文。透過負面新聞,我們可以警惕自己、明白它帶來的影響、甚至激勵我們去採取行動,不讓悲劇重演。單純的迴避負面批評或拒絕與抱持負面想法的人來往,有時會惹出大禍,像是書中所舉的九一一事件在發生前其實有透露出線索,例如有飛行員只想學習如何降落等。但當時的美國大眾普遍認為國家強盛,不可能有人發起恐怖事件,無視種種跡象,因此付出慘痛代價。吸引力法則簡略來講,就是人們只要真心並保持正向的渴望某項事物,宇宙就會滿足你一切願望。因宣揚吸引力法則而聞名世界的《秘密》,指出人用思想便能控制所有物質,而信奉吸引力法則的人們表示這有科學依據。作者在書中指出兩種說法:引力和磁力。第一種說法認為正向思考能夠吸引正向、渴望的事物。學過國三理化都知道,引力並沒有分正負,因此保持正向就能引來美好事物是不成立的。物理探討的東西有一大原則:必須同時具有質量且占有空間,但思想兩者皆無。由此可知,第一種說法和科學完全無關。第二種說法與第一種大同小異,但磁力在科學上是可以成立的。人們的思想來源是神經元放電,而根據厄斯特的電流磁效應,人腦確實能產生磁場。但經過計算後,科學家發現人腦的磁場太弱,會立刻被吞噬掉,更別提傳達到宇宙。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吸引力法則在現代科學觀點來看,不過是說服哄騙大眾的手段。

第三章中,作者透過美國歷史告訴我們正向思考的起源正是負向思考。最先來到美國發展的是屬於喀爾文教派的英國人。喀爾文教派主張不斷反省自我和辛勤工作,並且厭惡享樂,否則會墮入地獄。此時,「新思想」開始廣被人民接受,而這些人大都是被喀爾文教派折磨。新思想認為人、神、宇宙是一個巨大的心靈,而罪是龐大心靈的微小錯誤或根本不存在。新思想也主張只要能駕馭宇宙心靈力量,就能控制物質世界。新思想衍生出許多流派,例如作者舉出的基督科學教。基督科學教主張:「物質世界並不存在,世界上只有思想、心靈、美德、關愛,因此世上不可能有疾病或貧困,那些只是短暫的錯覺」(P.111)新思想演變到現代變成了我們所謂的正向思考。作者指出雖然喀爾文教派和正向思考看似對立,仍有相似處,也就是不斷的檢討自我。相對於美國而言,台灣盛行佛教。佛教的教義中也鼓勵人們反省、檢討自己,但不像正向思考激進。正向思考是為了追求成功,佛教則是為了自身的品行。因為西方大多沒有佛教輪迴的觀念,而是以「現世論」為主,所以會拼命的追求功名利祿,讓自己盡情享樂;佛教則有「福報」的觀念,認為若在此世肆意揮霍而不行善以累積福報,恐怕在下一世無法投胎為人。當人的福報累積夠了,就能進入沒有痛苦的極樂淨土。這也和儒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儒家檢討自我,是為了成為君子,造福大眾。我認為正向思考會近乎瘋狂的批判自我就是因為人們太過渴求物質生活,為了飛黃騰達不擇手段;為了自己的品德和心靈作的檢視及為他人的付出才是真實且寶貴的。

第四章延續第二章提到的公司要求員工保持正向。一如第二章所提到的,公司為了更好的服務品質和績效,使盡渾身解數將員工塑造成抱有正向思維的聽話員工。企業中的主管或雇主也紛紛陷入正向思考的泥淖:他們從20世紀初的理性轉為1980年代的直覺。作者指出1980年代開始大規模裁員及出現「金融資本主義」,企業在動盪的年代中不再重視對社會、國家的利益,選擇提高股價和市場地位,而且講求瞬時決策。為了使留下的員工忠於公司,高層主管除了聘請講師外,也希望為自己樹立具領導魅力的形象,將理性丟在一旁。我父親是在金融業工作,而據我父親所說,幾十年前商科著實是熱門學科,因為戰後經濟起飛的台灣,需要大量企業管理的人才;到了現代,商業人才職缺寥寥無幾,台灣公司也為了獲得利益而開始剝削員工。例如去年實施的一例一休,公司為避免支付大量的加班費,要求員工回到家繼續完成。而企業也為了減少開銷,不只裁員、逼員工放無薪假、甚至強迫50歲左右的員工退休。

第五章是在說明正向思考和基督教融合後的產物­­­­—正向神學。正向神學因為不再像傳統基督教告訴信徒犯罪會墮入地獄和承諾救贖,也無繁瑣嚴格的戒律,廣受大眾歡迎,逐漸形成了巨型教會。正向神學主張保持正向,人人都能家財萬貫,因為神是正向的。而且他們認為只要保持正向,向神祈求渴望的一切,神就會滿足所有願望。作者深入其中一座巨型教會,發現裡面幾乎沒有傳統基督教的擺設,反而被舞台、鮮豔燈光取代,毫無神聖氣息。在現今台灣的佛、道教中,我們一樣會擺上祭品、向神像跪拜,然後在心中虔誠的許願。例如有重大考試時,有人會到廟宇拜文昌帝君、或將文具等供奉在神龕上求神明庇佑。我也曾經在會考前兩周天天誦佛經、到禪堂禮佛以祈求好成績。與正向神學不同,台灣無論是佛或道的神明都不會讓我們予取予求。若是像書中所描述的「要求」神明,必定會被嚴厲斥責。我認為無論是哪種宗教,都必須對神明有著最基本的尊重。換句話說,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人們都不敢如此對待,怎麼會對神明有著不敬的態度呢?

在第六章中,說明的是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學主要在研究保持正向對人們的影響。一般來說,人們都認為正向思考有助取得成就。但書中指出,多數研究只證明一般公司偏愛正向的人,不見得代表成功。有些正向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正向思考不一定有用、或是負向思考反而有益時,這些結果常被媒體扭曲,因為不符合他們的預期。這導致一些正向心理學家在發表研究結果時,選擇忽略負向結果。我認為有時抱有一點負向想法是好的,如後記中的「防禦性悲觀」,例如考試沒有複習,就要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坦然面對。負向思考有時是扮演危機意識的角色,把我們從白日夢喚醒。相關資訊常被記者單方面解讀,我們更應保持警覺。畢竟,不一定「船到橋頭自然直」。

第七章說明了正向思考如何毀壞經濟。書中說明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是由於房價飆漲,美國人民認為經濟將持續繁榮,各個專家也鼓勵人們買房,因此人民不顧後果的借錢、累積債務來消費,銀行也將借款標準放低。到了最後變成人民付不出貸款,銀行收回房子後也賣不到好價錢,導致空前危機降臨。我認為當時美國人民的行為和賭博簡直無異:無止盡的借款,然後再去恣意的買房,重複循環。金融風暴的到來就如在最後一場賭局中敗光家產。若是本就入不敷出或沒有儲蓄習慣的人,金融風暴更是雪上加霜。到了現代,正向思考氾濫、甚至被扭曲成樂天派。樂天派的人們都專注在現有的快樂上,忽略即將到來的危機,如同中國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顯得短視近利,而忽略危險往往得付出代價。在金融風暴中欠下巨額貸款的人民,恐怕用餘生都無法償還,可能間接讓家庭破碎,而且得生活在龐大的壓力下、苦不堪言。

正向與負向思考必須共存,無論是樂天派或憂鬱症都是不樂見的。面對疾病、工作、宗教、金錢、人際關係,適當的正向思考都能在人生道路上扶持我們努力走下去,如同作者所說:「真正的正向思考,是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

(本文作者為李詩嘉,投稿時就讀於普台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