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哲學的四十堂公開課》

本書作者奈傑爾・沃伯頓把西方哲學史上,影響深遠的50多位哲學家的思想,運用自身嫻熟的功力,把這些篇目彙集成書,一篇接一篇,每一篇是獨立的,但作者總會在最後一段文字裡,引入另一位學說思想與此篇所介紹的哲學家持不同觀點、或者進一步發展該學說的哲學家,把它們逐一串起來。每篇都有西方哲學發展中的一兩位重要人物,篇幅不長,但含金量十足。

本書作者有一個很大的企圖心,沃伯頓把收錄的時間軸跨越的非常巨大,從蘇格拉底開始,一直談到彼得辛格。蘇格拉底已經死掉兩千四百年了,而辛格還活著,從古典到現代,你都不會錯過。也因此每位哲學家的所有觀點與學說,自然不可能在這本書中完整地體現,但他們的核心觀點與中心思想都化繁為簡的介紹,這無疑是閱讀西方哲學原著很好的入門手冊。

作者將本書分成幾40個獨立單元,每個單元長度相差不多,對讀者來說淺顯易懂,因為讀完每個單元的負擔很小,對作者來說也方便寫作。不過,就哲學討論而言,要寫出輕薄短小的文章,有時反而是一種挑戰。

人生自古誰無死?「理想」到底如何定義?哲學是人們腦中的多種思維模式,無實際對錯,但每一種想法都有其獨特之處,能融會貫通並理解之的,便是人們口中的哲學家了。此書以多位哲學家的視角來詮釋「哲學」這門最根基、卻同時最深奧的概念,你將發現,哲學其實一點也不難。

 

************

從「提問的人」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到近代電腦之父圖靈,每一位哲學家都擁有異於常人的偏見,而往往這些偏見造就了現今人們所相信的、所體悟的、所肯定的。哲學家可被比擬一切思考的源頭,所有領域的樑柱,他們創造出了現今無法取代的倫理及至高法則。

路是人走出來的,哲學是人們探究出來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哲學家,書中的第一位主角,哲學祖師爺—-蘇格拉底。一位在菜市場拉人劈頭亂問的邋遢老頭,這看似找碴的行為卻無意間打開了哲學的第一步。文中所說的「當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勝過當一個滿足的傻瓜」,可見蘇格拉底的求知慾及無底線的哲學領域。

我對蘇格拉底的好奇心態無意見,甚至欽佩其不顧旁人眼光的種種之舉。但我質疑當時的社會是否過於腐敗?雅典人將蘇格拉底視為邪教,並非把完整陳述當時社會種種的著作「理想國」看在眼裡,甚至人為蘇格拉底煽動異類神教來說服人們給予錯誤的神祉。幸好人們腦袋不停的隨時代進化,這種基礎的哲學道理已經廣泛被運用在生活中。

書中另一位有名的希臘哲學家皮羅,個性與蘇格拉底頗為相近,但疑心病十分重,不愧是「懷疑論」的鼻組。他不相信眼前看到的物與事,認為視覺感官上的感受非虛即假。換句話說,就算前面出現斷崖,為了走到彼端,皮羅還是會直直往前走,相信一切絕無不可能。章節總結皮羅主張人們對世界一無所知,以不變應萬變最為中庸之道。

對於此人,我慧根不夠,實在無法認同這種「不去改變無法改變的事實」的思想,「不變」固然好,難道要永遠的封閉自我而選擇相信腦中的悠悠幻想嗎?皮羅必然有它的理由,但真要在這千變萬化的世紀說服現代人們推崇之,實在難上加難。

 

************

著名的獨裁政治家馬基維利和同樣惡名昭彰的霍布斯有點像,兩位都覺得要用嚴苛、無情、冷血的法律來規範人民,為了達到最後的目標,他們會不顧一切的除掉眼前任何障礙,包括仇人、異議分子、甚至國家。古代的君王會推崇這樣的學派有它一定的理由,書中提到馬基維利所撰寫的「君王論」,其中提及馬基維利賦予君王施政的正當理由;而嚴刑峻罰亦會使人民畏懼,部分社會多少能夠安居樂業,卻難免活在嚴峻的制裁下。

十個人中有九個人反對馬基維利的行事作風,但我是那餘下的一人。依照當時弱肉強食的年代,獨裁才是最能管制人民的方法,沒有殺雞儆猴,以當時的黑暗時期,反抗是極有可能發生的。我十分認同馬基維利的說法:君王必須是一頭狐狸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所以我認為一個有威望的君主,的確要有狐狸的狡猾並兼具獅子的殘酷。

放眼看看當今世界各國,當年新加坡的李光耀、現在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美國總統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丁、甚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人,都可以說是馬基維利的忠實服膺者,這些領導人哪一個不是「喊水會結凍」?至於沒有「狐狸與獅子」特質的國家,在豺狼虎豹環伺之下,總是可憐兮兮的遭人欺負,甚或受辱而不敢聲張。早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西藏、巴勒斯坦等國即是如此,台灣一路走來又何嘗不是呢?

其實馬基維利的中心思想和我們這位集「法」、「術」、「勢」於大成的韓非法家學説有異曲同工之處。儘管有時候我覺得韓非在強辭奪理、在狡辯,但從人性來看,法家仍是唯一能有效治理的學説。歷代君王皆明此理,也因此中國歷朝表面上自稱儒家仁義治國,事實上那正是哄騙百姓的玩意,骨子裡全都是標凖法家治國,想成為揚名立萬的好君主,又何必捨近求遠?

 

************

在虛與實花上最多心力研究的哲學家笛卡兒認為值得在人生中試一次;去弄清楚他能夠確知的是什麼。為了這麼做,他發展出一個方法,稱作「笛卡兒的懷疑方法」。這個方法相當直接:如果一件事有一絲可能是假的,就別當成真的。無法明確感覺或無實體證據,便是所謂的「虛」。

笛卡爾令我感到佩服的是他花了大半輩子來思考自己是否生活在夢境中,還在想著虛與實的輪替法則,複雜卻值得花費心力探討。

難道世界上的哲學問題都只與虛與實有關?並非如此。盧梭在著作「社會契約論」開頭說道:「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根據本文說法,這世上除了真假因果的探討,我們以為我們都是個自由的個體,而重要的是「公共意志」。所謂公共意志就是任何有利於大團體、國家、整體社群的物事。

所有哲學家中,最無異議的必是盧梭了。儘管盧梭大半輩子都在逃離迫害,不像康德那般優遊自在,但他對於自由的定義如今得到了大部分哲學研究人士的認同及肯定。

英國詩人兼哲學家亞力山大˙波普,將我們的世界看作是神偉大傑作中的一小片拼圖,他看到的是世界,並非如其它哲學先驅那般細膩。如同書中所述他所主張的理念: 我們錯在集中注意力放大個別細節,沒有看到更大的圖像,如果我們能在往後一步,從神所在的位置看這個宇宙,我們就會體認到宇宙的完美,看出每個碎片如何拼合在一起,一切看似邪惡的東西都正是更大計劃的一部份。一切善惡,都是神安排的一部份,沒有實際是與非,如奧古斯丁所堅持的「無上之神」理念一般。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叔本華的人生觀是悲觀的,書中所述他認為「我們全都深陷一種無望的迴圈:渴望得到某物,得到了它,有渴望得到更多。」我們能做的,就是使用我們的“思想的自由”去控制它。如果我們能對當下的生活感到滿意,無論它與其他人對比是如何,若能知足便能常樂。我認同之;那欲望呢?要無欲無求,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但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欲望,讓它在一個我們拼力能實現的範圍內,對於我們是有益的,一來它可以給我們繼續積極向上努力生活提供動力,一方面能讓欲望適度生存。

若整合所有哲學家的理論,可以說哲學這門課根本無法分出高下,這樣也沒什麼意義。波普的「神至上」與盧梭的「自由關」相斥,而叔本華口中的「我」並不存在,理論也與笛卡爾的「心神推論」有極度的差異。這本書極好的一點是,作者蒐集了一切歷史哲學史料背景,以每位哲學家佐證,但看完此書後給了人一種新穎的感覺,像春風拂面,又像走過山海之勢,不同的道理及背道而行的觀念,讓你我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這是我首度接觸有關哲學方面的書,總以為哲學離我好遠好遠,經過這麼多哲學大師的思想和言論的洗禮,我想哲學對於我的意義,並不在於對它瞭解多少,而在於真正獨立思考有多深。只有動用自己的腦筋去不斷去思考,才能真正透解一個哲學觀點,進而建立自己的哲學觀念。上了四十堂哲學公開課,我學會了「思考」!

(本文作者為林墨,投稿時就讀於私立復興中學 高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