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荷謙:《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從經濟學家觀點看世界貿易的市場、權力和政治》

前言

不需要穿著學校制服的週末假日,我和同學們總是一件T恤搭一件牛仔褲就出門。因為零用錢有限,因為想要模仿時尚,我們逛街採買的地方,不外乎Gap、H&M、Nike、Adidas……這些價格便宜、樣式流行的品牌。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T恤總是能吸引我們的目光,也能滿足我們對美麗的想像。但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T恤是怎樣旅行了大半個地球,經歷了多少生產、貿易,種種策略運作之後,才成為我身上的一件衣服。《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這本書不但解決了我的疑惑,也讓我開始思考一些議題。

一件T恤的旅行從美國開始,美國德州棉花農場所生產的棉花被公認為是品質最好的原物料,市場供應量也最大;接著棉花來到中國,利用低廉的勞動力,在紡織工廠中被製造成T恤;這件T恤的下一段旅程是一段邊界的紛爭,取決於各個國家的政治策略是「自由貿易」,還是「保護主義」?買了這件T恤的消費者並不是旅程的終點,這件T恤會在回收業者的分類系統中,被評定送往非洲的二手衣市場,還是運到抹布工廠、棉線工廠成為原物料。本書的作者Pietra Rivoli親自走訪美國德州的萊恩許棉花農場、中國上海的第三十六棉紡針織服裝廠和上海光明第三成衣廠、坦尚尼亞的曼澤斯市場,沿著一件T恤的旅程考察市場如何全球化,又是因為怎樣的弊害而引起反全球化的抗議聲浪。

一、不只是一件T

一般人可能認為棉花從農場摘下到工廠加工,再經過設計,直到出現在消費者面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卻不然,棉花的生產不僅僅是單純的原料採收,而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戰,為了一件衣服,各國莫不仔細盤算利益,不同聲音的人們互相爭吵,有人希望開放進口為了壓低成本,也有人希望限制進口為了讓本土產業能欣欣向榮發展。

大部分以棉花為出口大宗的國家是屬於相對經濟弱勢,且是開發中國家,唯一的例外便是美國。本書首先探討的議題就是為什麼在一個高度發展的國家,棉花能成為出口大宗。很多人覺得是因為產量居冠,且經濟實力強,能有效控制國際貿易市場的價格,事實卻非如此,美國棉花的產量、出口量均輸給中國或一些東亞國家。一個國家產業的競爭其實是和類似國家的產業競爭,因此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並不是中國,而是以棉花的出口為財源的貧窮國家,例如:布吉納法索、巴基斯坦。通常一個產品如果大部分的貧窮國家有出口,或是以它為國家財源,那可以大膽解釋它進入障礙低、競爭激烈且利益通常不高。本書也引用商業教授麥克・波特的話來說明:「這種產業由於優勢移轉迅速,會不斷吸引願意壓低工資、削減利潤的人加入,開發中國家常常困在這種循環裡面,也因此會持續面臨失去競爭地位的威脅。」這段話正說明了美國的對手最大也最致命的缺點。

關鍵是美國最大的優勢到底是什麼?不是產量也不是出口量,更不是品質,而是政府的補助,還有美國企業的創新力。許多窮國控訴美國對棉農的補助金,已經相當或是超過貧窮產棉國的國內生產毛額,這不僅違反了貿易協定,同時也讓貧窮棉農無法脫離困苦。雖然補助金是美國棉農的一大優勢,卻應用於減少成本,真正讓美國坐擁產棉出口大王的稱號,靠的是棉農的企業家創造力。一般的棉農遵循傳統方法來種植,如果遇到障礙,不是用過時的辦法處理就是直接放棄,且棉花的買賣、管理都由政府來主導,因此棉農並沒有自主生產權。反觀美國的棉農,不僅有強大的行銷手法、生產技術及栽種方式,還有冒險心。當眼前的路看不見終點且曲折蜿蜒時,他們會用新穎、極富創造力的策略來找一條好走的路,最重要的是國家經濟穩定,政府幫忙減少成本,學者幫忙找問題應對方法,所有的一切就是一個好的經濟循環,反觀窮國,政府貪污,沒有創新的技術,拘泥於舊的方法,所以就算美國棉農沒有政府的補助,在生產及出口上,還是整整贏了許多窮苦國家。

我認為美國能在出口棉花上有這麼大的成就,是因為它把棉花當成一家企業來經營管理,隨著科技不斷汰舊換新,跟著最新趨勢走,在環環相扣的各個層面中做足準備,貧窮國家對抗的不是美國棉農,而是美國政府。當其他已開發國家放棄棉花這個產業,因為想投資高技術、高利潤的產品時,他堅守崗位,因此他稱霸了這個產業。這已經不是一般棉花小農可以應付的問題,而是政府必須出面,動用技術、設計及行銷等等一切資源挹注這項產業。遇到危機時,貧窮國家的棉農只能坐以待斃,美國棉農卻能突破困境、化險為夷。

二、「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拉鋸

本書接著討論的議題是當棉花來到了中國,紡織廠和國際的關係。中國通常是美國棉花的最大買主,因為美國人需要大量中國製的便宜衣服。大量過剩的勞力是許多國家前往中國設廠的最大原因,在國際競爭及成本考量下,業者們用最低薪資、過長的工時來壓榨勞工。本書舉出一個論點,如果這個產業的致勝關鍵是靠業者的打壓、勞工的忍氣吞聲來打造,那這就不是勝利,而是一場向下沈淪的競賽。反對全球化的人士指出:自由貿易最明顯的壞處就是會造成血汗工廠,人們在封閉狹小的地方工作,付出的和得到的成反比,而讓勞工們別無選擇的就是支持全球化的富裕國家,當我們享受便宜好看的衣服時,卻忽略減少的那些錢是扣在勞工的薪水。本書作者實際走訪中國工廠,驚訝地發現許多女性勞工是自願來紡織廠工作,因為薪水比待在農村種田來得多,工廠的工作讓她們的經濟能力更上一層樓,也可以逃離務農的疲累,最重要的是工廠的工作讓她們有自主權——中國許多地方仍然非常保守,兩性並不平等,女性在家只能聽從父親、兄長的安排,來到紡織廠,可以過著由自己作主的人生——她們跑來都市追求的不是金錢,而是命運,中國女性勞工獲得經濟和人生自主權的同時,面對的是龐大的工作壓力及嚴格的工作規定。血汗工廠泯滅人性,卻帶給無數女孩選擇權。

一開始,我認為血汗工廠就是反對全球化做重要的原因、最合理的證據,再加上紀錄片《The True Cost》,讓我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快時尚和過度消費,對開發中國家勞工的剝削,我以為我也會是那個站在喬治城大學大聲疾呼,抗議全球化的一份子。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或許在我們眼裡這是對勞工的不尊重、是道德的缺陷、是人性的泯滅,但在中國數千萬的女性勞工眼中,自由貿易是她們人生的解放,有了改變命運的契機,當今所提倡的男女平等,鼓舞了她們往紡織廠追夢。本書也談到一個熱門的議題:全球資本主義與勞工激進主義。其中一個論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以宏觀角度來看,這兩股力量並非敵人,而是朋友,一起為全球人民的生活謀求福祉,在不斷的爭吵、退讓中改善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兩股力量缺一不可,透過彼此的牽制,讓經濟持續運轉下去。因為有勞工激進主義的抗議,全球資本主義才願意改善工廠的環境、勞工的工作時數以及薪資,許多人常誤解,以為只有花大錢或是高技術產業才有好的工作環境,其實並不然,只要有心,一樣可以改變。本書舉了彼得・杜赫所講的一句話:「市場之所以能加速發展,當歸功於異議人士對保護制度的要求。」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真的無解嗎?我認為全球化讓各國之間關係更緊密,透過跨國的資金流動,是危機也是轉機,已開發國家透過它來讓經濟更繁榮,開發中國家則可能面臨國內財政崩盤。全球化影響的層面不是只有金融,還包括文化、政治以及環境。因為各國打破了國界限制,文化也不再有邊界,各國小吃矗立眼前、各國節慶一同慶祝,在不瞭解彼此的情況下,常常發生文化衝突,但這一切都來自於誤解。政治全球化的意思就是各國在政治制度上逐漸一致,現在大家所追求的就是民主,因此大家把它當作價值標準,追求自由、平等以及博愛。我覺得我們應該接受全球化,但在迎接它的同時,我們也該想想反全球化的意見,例如:擠壓貧窮百姓的生活、造成經濟發展更加懸殊等等。或許可以從政策面著手:政府應該訂定法律,明文規定進口開發中國家的產品,但為了保護在地企業,我們也必須規定一定的額度購買本國產品。

 

三、讓T恤的天賦自由

本書最後討論的議題是關於二手T恤的回收、販售與再利用。有人認為從富裕國家賣二手衣服給非洲是一件極不尊重人的事情,也有人認為這是讓資源永續利用。本書採訪美國一家家族企業,他們專門把多餘的衣服銷往非洲,過程十分艱辛,因為有太多阻礙以及反對的聲浪,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這些當地人稱為米圖巴(mituba,意指美國人和歐洲人丟棄的衣服)二手衣物在非洲人眼中是流行與自尊的象徵,大家會努力存錢買像樣的衣服,同時衣物也是他們跟歐美國家的交流,美國流行什麼,非洲也會跟進。曾經有人大肆批評米圖巴阻礙了坦尚尼亞紡織工業的發展,使更多工人失業,但另一方面米圖巴也帶動其他經濟活動,如洗衣業、裁縫修改業、分類工作者等等,為民眾提供走出農村、登上經濟階梯的機會。

作者更進一步套用湯瑪士・佛萊曼的科技術語:「非洲目前的『作業系統』比以前好(資本主義取代社會主義),『硬體設備』(道路、港口和通訊設施)也在進步,不過大體上缺乏讓工廠順利運作的『軟體』(有效率的警察和司法、強制執行的權力和法律,以及透明的監管架構等)」。也就是說,非洲製造業不振,一再陷入困境肇因於管理不善。一件T恤的旅程在前半段充滿了政治干預和策略運作,到了非洲才真正遇上活力充沛的自由市場,所以米圖巴不是傷害非洲工業的兇手,反而活絡了當地經濟。

我認為把自己多餘的東西捐出去,並且讓下一個擁有者覺得幸福,是一件很溫暖的事;我也以為愛心不能計價,慈善事業就是要無償、不求回報的。讀完這本書,我稍微修正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一味的施捨和給予,而不思考價值和意義,也不妥善規劃行善的方式,究竟是給對方恩惠?還是帶來更大的損害?我覺得不適當的施捨反而會讓人們覺得不受尊重,因此便宜的收費是很合理的,而且人們也會比較有動力努力賺錢,因為才可以購買衣物、追逐流行。此外,回收業者建構了完整而精細的分類系統,讓每一件T恤可以因為市場需求、功能、文化識別等等而前往下一個合適的地方,而不是一堆價值不明的雜物任人翻攪,這才是物盡其用。

結語

當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歌詠著自由貿易和市場競爭的成效,勞工團體和人權主義者也在街頭抗議血汗工廠、反對全球化。本書作者試圖爬梳、追蹤一件T恤的旅程,從而證明沒有最完美的經濟理論,也沒有千年不敗的公共政策,任何企業的成功也都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一件T恤所聯繫的不是只有買家與賣家,不是只有供給與需求,還有勞資關係,還有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角力和利益算計。一件T恤真的不只是一件T恤!

(本文作者為邱荷謙,投稿時就讀於私立復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