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琪:《六弄咖啡館》

「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青春,不一樣的人生。」

從愛情說起吧,高中時期的小綠,在好友阿智的鼓勵之下,終於追到了暗戀兩年的同班女學霸心蕊,原本看似溫馨美好的戀情卻因距離而起了變化。

起初還是挺順利的。每天的長時電話、異地同行的遊戲,多麼的甜美。明顯表現出了兩人緊密的聯繫。但表面的背後,藏著多少辛酸。

小綠沒日沒夜的打工,花錢買禮物、買車票,為的無非是博取心蕊一笑。為了實現異地同行的承諾,平時省吃儉用的他,不惜花費微薄的薪水買價格不斐的排骨便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心蕊。

而心蕊呢?她找到了期待已久的咖啡廳工作,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日子過得愜意且充滿理想,儘管仍會打電話給小綠,但為的更多的,是自己。

某天夜裡,心蕊遭到搶劫,哭著打了通電話給仍在高雄的小綠。小綠二話不說便買了車票直奔台北、直奔心蕊所在的學校。見面的那一刻,心蕊感動地抱住了小綠,小綠也回以擁抱。他問她報警了沒,她說報了,他問她那他應該做甚麼,此刻,畫面僵住了。

小綠不知道自己衝上台北能幫甚麼忙,心蕊則不懂小綠怎麼會不知道,但事實擺在眼前,心蕊失望地跑回宿舍,而小綠只是呆站原地,思索著他不會知道的問題答案:心蕊只是希望他陪在她身邊。他並不懂心蕊。

隨著時間的流逝,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浮出表面。小綠和心蕊縱使彼此相戀,對於未來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心蕊希望他倆能一起出國、開間咖啡館,小綠卻只希望兩人大學畢業後能留在家鄉一起過簡單、平淡的生活。

愛情是盲目的。當你真心喜歡一個人,就會為他付出一切。心蕊的生日就要到了,小綠為了能買一支手機送給心蕊,以補足他不在她身邊的遺憾,他加倍努力的打工著。誰知道當他和阿智連夜騎車上台北之後,看到的卻是剛從學長的機車後座下車的心蕊,以及前陣子她告訴小綠她很喜歡的那隻貓。

或許那隻貓真的是學長送的吧?又或許不是?誰也不知道。小綠一定心如刀割吧?但他仍舊將手機塞進了心蕊的提袋裡,畢竟她仍是他心愛的女人。「牠還叫小綠嗎?」小綠問道,心蕊沒有回答。

分手了。小綠開始變的渾渾噩噩、無精打采,生活失去了重心,失去了他曾經最珍視的一切。心蕊想必也覺得相當內疚與自責吧?後來傳了幾次簡訊給小綠,但都於事無補,事情已成定局,無法回頭。

「我們本來就不一樣。」心蕊說。

這是一個很悲傷、很悲傷的故事。

換聊聊親情好了,小綠的母親一定是位慈祥、和藹的人吧?當自己辛辛苦苦帶大的兒子在外面和人打架,她沒有責罵,只是靜靜地問道:「贏,還是輸?」

「下不為例。」她說道。

這樣的母親,想必小綠也是深深的愛著她的吧?但他卻為了心蕊,犧牲掉能和母親短暫相處的時光。母親為了不讓小綠擔心,隱瞞自己罹患癌症的事實,沒有告訴小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小綠拒絕掉了母親的要求,將時間給了心蕊。打著電話的母親,眼裡流露出多少辛酸、多少不捨與遺憾?而那次的嘆息,誰也不會聽到。哪知,那竟是最後一次。最終,和心蕊分手了,母親也離開了。

禍不單行,說的就是這樣吧?

最後談談友情吧?阿智,是小綠從小到大的摯友,也是最清楚了解小綠的人。看似調皮、搗蛋、風趣、幽默,但他其實很單純。幫助朋友追求暗戀對象、二話不說幫忙救出被搭訕的女同學……。儘管自己會受傷,仍然仗義挺身而出。

一路上陪著小綠,無論上山下海、衝去台北,只要小綠一說,他就會做到。或許這就是摯友吧?不管朋友遇到甚麼困難,他總是都在。

在小綠找他上台北見心蕊的時候,儘管已是深夜,他也是二話不說照辦。好不容易到達台北,卻見到了讓小綠傷透心的畫面。阿智見狀,馬上把學長罵走,自己則站到一旁默默等待。在騎車回高雄的路上,他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靜靜地陪著小綠。

小綠要找女友,他陪著他;小綠被甩,他陪著他;小綠失去母親,他也陪著他。對小綠來說,阿智是無可取代的摯友。

當小綠情緒失控的時候,阿智陪在他身旁,讓自己成為他的出氣筒,忍受打罵,沒有怨言;當小綠為了心蕊忽略他的時候,他只是一貫的微笑面對,默默祝福;當小綠請他幫忙,他更是毫不猶豫,挺身而出。

小綠最後一次的同學會,最後一次的與心蕊相見,最後一次的露出笑容,或許就是與這個人世的道別吧?當了六弄咖啡館的男主角,卻走不出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故事的結局,小綠受盡了這些苦痛,選擇自行結束自己的人生。

告別前,小綠寫了一封信給阿智,告訴他自己最後的心願。「希望阿智以後可以開一間咖啡廳,賣不那麼甜的卡布奇諾。」阿智做到了,一如以往的做到了。然而阿智給小綠的約定:「記得回來,我在這裡等你。」,小綠卻不會,也再也沒有機會做到了。

阿智在小綠的忌日走到海邊,對著已逝的摯友做出他倆的招牌動作,當作懷念。劇終。

「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青春,不一樣的人生。」小綠離開了,其他人的人生仍會持續走下去。仍會繼續上麻痺已久的課程、繼續熟悉的社交生活、繼續參與有興趣的社團活動,繼續過著平凡、卻不再會有小綠的人生。

儘管剛開始看這部戲的時候,男主的口音更較劇情吸引我,但最後,觸動我的卻是那無法挽回的故事。

(本文作者為陳亞琪,投稿時就讀於普台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