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柔:《錦衣衛》

如果不把《錦衣衛》預設為精彩的武打片;不看網路上影評所寫的各種缺點而做出先入為主的判斷,《錦衣衛》裡是有很多人生哲理可循的!導演在電影裡利用了各種小細節,例如店名、眼神、內心戲等部分來加以分析評論,並且用歷史來做佐證。但我仍認為影片中有許多巧合和不合理的地方。有別於網路上的網評較偏重於演技、設備上的論述,我想著重於其他面向來分析。

影片最開始是在介紹導演自創的「大明十四勢」。「大明十四勢」實為十四把刀。其中有八把是拿來審問的,而另外的六把分別是:一殺違旨抗命、二殺干政弄權、三殺貪贓枉法、四殺通敵叛國、五殺同袍相殘(在青龍逼問為何被追殺時,說的跟上述有所出入,不過導演想表達的是此時此刻錦衣衛內部就是

「干政弄權」、「同袍相殘」。)以及最後一把「奉天成仁」(用以任務失敗時自裁用)。這十四把刀只有錦衣衛中最強的「青龍」才能使用。

當時的錦衣衛相當於今日的警察,只聽命於長官,不論任務是否合乎道德,他們一定使命必達。所以政治的安定度全靠領導者的為人(不一定是皇帝,劇中主要是賈精忠在幕後操弄大局。)鏡頭來到賈精忠(此名運用修辭學中的諧音雙關,其義為假精忠。)拿著假聖旨等候青龍、白虎、玄武以及朱雀出現。其中的「青龍」是最慢出場的,導演這樣的安排手法是有所根據的——青龍是「四聖獸」中的老大。而這樣的劇情安排也暗示了青龍、白虎、玄武以及朱雀四者的「陣亡順序」屬青龍最晚。除此之外,青龍出場時,白虎目視著青龍到了定位才移開了視線。這裡也帶出了導演所想要表達的歷史典故——「四聖獸」是有他們分別所對應的位置的:青龍之於東,白虎之於西,二者恰好相望。但是在電影中,「玄武」和「朱雀」卻沒有這樣明顯的場景設定,我斗膽猜測,認為因為「青龍」是主角,所以導演對他這個角色有特別著墨。再者,四人皆站定位後,導演用了約一至二秒的時間拍攝四人的站姿,而其中有幾個細節值得我們細細的探討。「玄武較青龍、白虎之距稍遠。」以及「玄武側身站,白虎等其他三人正身站。」這兩個細節可以讓我們看出導演為後面玄武的叛變埋下了伏筆。除此之外,「玄武眼睛炯炯有神,不同於其他三者斂容。」這裡也巧妙地暗示著玄武和賈精忠暗地裡準備造反,也暗示著觀眾,其餘三人不齒賈精忠的所作所為。

宣讀完聖旨的賈精忠因持有兵符,青龍等人不得不聽命於他的差遣。而其中賈精忠將玄武調往東廠待命,更突顯了賈精忠和玄武是同夥的事實。另外,賈精忠命青龍等錦衣衛接下奪回御賜寶盒的罪證,也是為這整個謀反揭開了序幕……。青龍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命趙太傅(被賈精忠假傳聖旨陷害之人。)交出裝有傳國玉璽的御賜寶盒,為了完成這項任務的青龍可謂是不擇手段!他知道趙太傅為人耿直,斷不可能輕易鬆口交代御賜寶盒的下落,便轉而逼問趙太傅之子「守正」,逼得趙太傅無奈交出御賜寶盒。但是最終青龍等人都不過是被利用的一枚棋子罷了。

提到「盲從」,究竟何謂「盲從」呢?「盲從」就是無條件地服從,且服從者是毫無判斷能力的。相對於此還有一詞曰;「完全服從」。這樣的服從者是有判斷能力的,但是礙於威權還是得照做。舉個例子來說,在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在一開始寫書法的時候都是在模仿別人,直到後來妻子的提醒才恍然大悟,自此書法自成一格,最終成為一代大家。除此之外,中國清朝晚期雖然進行了各種改革,但仍然沒有將傾頹的清朝局勢挽救回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都是因為他們都在盲從當時局勢,並未認真的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他們的,鄭板橋模仿別人的書法、晚清盲從西方文化,認為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圓,都是如此。

我認為「盲從」遲早會使自己陷入一個無法回頭的深淵,甚至可能賠上自己的性命。一味「盲從」的人,他們的腦袋幾乎是停擺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獨立思考」,這種人很容易被戲弄,而且可能被捉弄了還毫無所知。

綜合上述,我認為「忠誠」與「愚忠」的差別類似「服從」與「盲從」之間的差別,他們都是取決於有無「判斷能力」。不過不同點是在於,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忠」的對象,而「服從」則無法。北宋末年的岳飛在西元 1140 年,金國毀盟攻宋時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城等地,又於郾城、潁昌打敗了金軍,進軍朱仙鎮。但是宋高宗受秦檜蠱惑卻一意求和,用了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迫班師回朝。究竟岳飛聽從宋高宗旨意是「忠誠」還是「愚忠」?是「服從」還是「盲從」呢?其實這都是很難有定論的。於宋高宗而言岳飛是「忠誠」,但於宋國而言,岳飛卻可能是「愚忠」的。同理,於宋高宗而言岳飛是「服從」,但於宋國而言,岳飛卻可能是「盲從」……。因此,對於電影中當時的錦衣衛只聽命於長官,不論任務是否合乎道德,他們一定使命必達,我是有些許微辭的。我認為一味的「盲從」對於整個國家社會不見得皆是有正面的影響的,像是電影中的錦衣衛們對於上級命令的絕對服從,以及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岳飛和宋高宗。雖然都是「服從」,但是這樣的「服從」真的給他們帶來了好的結局嗎?我想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本文作者為陳依柔,投稿時就讀於僑泰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