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齊安:《後來的我們》

生活只有取捨,沒有平衡 — 後來的我們 

在這偌大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放大了看,是一段段豐富的故事,縮小了看,往往只是生活中的點綴品。愛情也好,親情也罷,在面對生活排山倒海而來的衝擊時,人類最真摯的情感,都是在錯過之後流露。當人們回過頭從頭訴說起整段經歷時,很多時候,並非釋懷,只是迫於無奈。電影《後來的我們》透過兩個在外追夢打拼的年輕男女,為觀眾展現了生活的不同面向。

放手不是不愛了,是為了讓彼此成長。
電影的結局並沒有特別留作懸念,先前看過預告片的人都知道結局是以悲劇收尾。男女主角,方小曉和林見清,最後終究是錯過了對方,很殘酷卻又十分寫實…… 不同於童話般絢爛的淒美愛情故事,《後來的我們》裡沒有王子沒有公主,只有兩個和我們同樣平凡的小人物,生活在同樣冷漠的大城市。劉若英導演利用了色調的轉換反映出過去和現在角色的心境變換。透過彩色和黑白對照電影裡伊恩和凱莉的故事,她為人們幻想中的愛情增添了一份無力感。    愛情不是生活的重心,它只是在這紛紛擾擾的城市喧囂中,扮演一個給予安慰和動力的角色。林見清和方小曉從一開始在北漂生活中的相互扶持,到後來因為男主角一厥不振而分手的過程完美的體現了一段感情的變化。當愛無法使彼此成長,那麼這份感情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正是因為在乎,因為愛,方小曉才選擇放手。唯有自己的離開才能造就彼此的進步。「若伊恩失去了凱莉,那麼世界便只剩黑白。」電影並不是在男女主角重逢時恢復色彩,而是在彼此交換多年的想法後做一個轉折,因為那一刻才是雙方真正在生活的歷練下成長後的樣子。林見清以成家立業,方小曉也持續秉持著自己的原則。沒有經歷過從前的黑白,哪能明白恢復色彩時的心情。

很多時候我們都忘了,那個每年過年在電話那頭的問候,才是一切愛的源頭。
電影主要是以「一個愛情故事」作為宣傳主題,然而在看了之後詢問身邊朋友的想法,才發現,大多數的學生族群或許是因為尚未經歷社會的歷練和愛情的陪伴,覺得電影當中最為感人的地方是男主角與父親的相處和互動。親情作爲一個最貼近大眾的關係,是除了愛情以外,導演所要探討的議題。

「愛」在人的一生中分為好幾種形式。電影《後來的我們》除了方小曉和林見清之間的愛情,同時也展現了林見清的爸爸對己兒子的愛。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下,父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往往是隱忍卻又深沉的。沒有太多言語上的交流,感情大多流露於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是一道料理、一段熟悉的旋律、一件保暖的外套等等。林見清與父親大概就是存在於這種關係下,將對彼此的牽掛和思念寄託於每年春節的黏豆包。正是這樣一層具有距離感的愛,讓這最後仍然錯過的關係,多了一絲心酸。身為觀眾,感慨的是即使我們都明白「別等到後悔才將對不起說出口」這個道理,現實依舊使我們無法承擔離鄉背井後的責任。

看著電影中見清在面對父親不理解自己成功後的矛盾時,感同身受的是將來自己也將面臨同樣的狀況。身為孩子,從小的報復便是希望長大後靠著在社會闖蕩後的收穫帶給父母更好的生活,然而出了社會以後,父母最大的期盼反而是自己孩子的陪伴。無奈的是,在生活和家庭這兩種選擇前,離家打拚似乎是一項必然的抉擇,因為夢想這個望不見盡頭的誘惑,常使人放棄了認知中理所當然留在原地無條件等待自己的家人。出門在外,為了不讓對方擔心,電話那頭的「我很好」不過是各自淒涼的掩飾。兩頭的謊言反而使原本最親近的人,更加遙遠……這樣的現實與無奈,誰也無從責怪。我們只能等到結果來臨時,被迫接受「愛」這份甜蜜的負擔所帶來的代價。

《後來的我們不是要傳授一個愛情的道理,更多的是敘述一個無奈的事實。
由於這部電影是由兩位大陸當紅的年輕演員主演,加上故事題材本身,上映後吸引了許多觀眾前去觀賞。網路上各大部落客也發佈了不同篇針對電影《後來的我們》的相關影評。故事主軸是以兩位主角,方小曉和林見清,從相遇到相愛的過程作為出發點。因此,電影的評論大多著重於愛情的角度。有人說「最初教會你愛情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後和你在一起的」,也有人說生活的真相就是「愛情可能敵不過平凡生活裡的情緒消磨,自以為愛意熾熱,其實根本還沒學會去愛。」然而我認為,這部電影其實只是利用愛情這個元素,更加深刻的刻畫了生活的真實面。    從方小曉和林見清身上,觀眾們或多或少會發現自己的影子。可能是他們在火車上相遇的同時,回憶起曾經趕著回家過年的自己;可能是看著每年回家在飯桌上說著謊話的林見清,感同身受的怨恨迷失的自己;也可能是在凱利離開伊恩後,明白那一刻的錯過便是一輩子的錯過。電影的情節之所以讓人感到壓抑甚至是流淚,不是因為它使我們明白從今天起要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或家人,而是透過鏡頭的呈現,還原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面對社會的人情冷暖和離鄉背井的壓力,那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是當我們看到了他們的遺憾,自己卻明白對於現實中的這一切,我們也無從改變。在人生的選擇題當中,沒有絕對的平衡,只有衡量過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取捨。假如林見清當時追上了地鐵,他或許會失去成功的機會;假如方小曉選擇留在見清身邊,她或許會改變自己生活的原則;假如林見清早已在北京立足,他們兩個或許從不會相遇。如同電影裡所說的,如果沒有如果…… 故事的一切必定截然不同。    愛就像恨,無需學習,是人類情感交流早已具備的本能。分手後獨自面對生活的方小曉和林見清沒有誰教會了誰如何去愛,也沒有任何人真正學會了愛的道理。他們只不過是看清了生活原本的面貌,在這無奈的社會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本文作者為陳齊安,投稿時就讀於葳格高中 國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