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涵熏:《失控的正向思考》

本書首先提出美國人普遍的正向思考模式,並簡單指出作者自己對此一現象的擔憂,從自己罹患乳癌的經驗深入討論,再轉到企業職場、宗教信仰、媒體與經濟各個層面探討「正向思考」這樣特殊的文化如何形成、為何受到盲目推崇、對美國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社會學問題的探討需要對社會現象或行為思想抱持懷疑。作者一開始先提出問題,在全球眼光下的美國民族大多是陽光、積極、正向的,但美國的憂鬱症人口與藥物濫用、成癮問題比率也高居不下,這是作者想探討正向思考問題的原因之一,也是許多地球村人民共同的困惑。影射出籠罩美國的正向思考可能只是表象,且不等同於獲得快樂。

接著作者寫出自己尋找歷史脈絡與現況的過程。首先用了將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談論乳癌患者在罹患乳癌後面臨的各種遭遇,包含他們所受到的診治、關懷,與支持團體的氛圍。作者引用許多患者實際看診的經歷與醫生提出的「理論」加以反駁,單純憑藉正向思考無法讓癌症自動被根除,也無法直接影響免疫系統運作,癌症與免疫系統之間的關聯性也缺乏學術實證。可見正向思考與癌症或免疫系統皆無直接關聯或交互影響,但醫界卻不少人濫用正向思考與免疫系統的自創理論給予醫生束手無策的癌症患者希望。於是作者又提出正向思考在人際關係中衍生出來的問題。在乳癌支持團體中若表現出負向思考或不夠樂觀、充斥悲憤的言論看起來就像罹患了比乳癌更致命的疾病,甚至不少人認為罹患乳癌值得慶幸,久而久之,正向思考成了一切成敗的關鍵,抗癌失敗等同於不夠正向,而思想是操之在己的,因此不夠正向導致的結果也只能怪罪自己,反而造成患者更巨大的身心壓力。

企業中更是如此,負向消極的人被視為工作效率不佳、難共事、吹毛求疵,無論在職場或任何社會團體中皆遭到排擠。相反地,正向思考的人等於工作效率佳、好相處、感到快樂,人們為了不異於常人、不被排擠,進而將自己偽裝甚至真正洗腦成正向思考的一員,表現出正向、受歡迎的樣子。企業家信奉正向思考的理論,閱讀激勵書籍、邀請激勵講師演講、分組活動……,用盡各種方式要讓員工積極為公司賣命、相信企業前程似錦,甚至在同事遭到大批裁員時不必過度擔心自己隨時會是下一個丟了飯碗的人,以身為倖存者而對公司懷抱希望,更加積極努力完成人事縮減後加倍繁重的工作內容。但作者也有舉出銷售員的案例,激勵產品也確實帶給忙碌而孤獨、對生活無法抱持太多希望、不可或缺卻不受社會重視的銷售員希望與精神寄託。在一連串抱持反對意見的敘述後特別提出這個案例,作者並非全盤否定正向思考,只是要讓社會大眾反思正向思考遭到濫用的現象。

正向思考的社會影醒力最後凝聚成一種猶如宗教狂熱的力量,正向思考家利用喀爾文教派等等使信徒產生壓力與罪惡感的教義,不做任何類似的威脅,更不保證無法在現世生活實現的事,畢竟大多數人都不喜懲罰,又看準了人的物慾,讓人們相信自己想相信的,相信只要正向思考便能心想事成。教會也逐漸受到正向思考這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影響,成了正向思考宣揚的另一個舞臺,甚至捨棄耶穌與十字架,捨棄激進所有宗教核心象徵,牧師的祭壇成了正向思考家的伸展臺,興辦起各式各樣的休閒娛樂與社會救助,為了增加信徒無所不用其極,但人們不再全是為虔誠信仰神而踏入教會,教會捨棄太多其宗教本質,幾乎自己都要忘了教會存在的本意,失去了莊嚴神聖也背離了信仰,成了大型里民活動中心,變得四不像。但也因為正向思考氾濫,終於讓美國經濟崩盤。所有人全對美國的股市、房市充滿信心,由電影《大賣空》中的臺詞:「誰會不付房貸呢?」可見,美國民眾幾乎不會多加思索,對自己居住的國家社會太過自信。《大賣空》中的幾路人馬發現次級房貸與信用評等全都是包裝精美的垃圾時,沒有任何人肯相信他們的計算評估或實地考察結果,甚至有銀行願意與預知房市即將泡沫化的少數專家對賭三十比一,還以為自己碰上凱子。最後銀行全被金融海嘯捲平,那些全體人民眼中的瘋子卻一夕致富。

 

我認為本書討論的正向思考議題雖著重在美國社會,基本上也普遍適用於全體社會,但反觀台灣社會,正向思考對於普遍悲觀的台灣人民仍可能是一帖良藥。本書最後也有討論到,過度的負向思考也會對思想或觀感造成扭曲,此時適度的正向思考便能平衡過度負向悲觀的想法,因此台灣社會其實也時常鼓勵人活潑、積極、正向,而適度的正向思考能使人轉念,較相信自己能成功且有動力去完成。但美國社會積累多年正向思考的能量,導致人們普遍樂觀,而正向思考至今仍處於無限上綱的擴張中,無論為了政治安定或安居樂業,正向思考同時也使人們忽視了許多不容小覷的危機。

過度的正向思考套用在某些人身上可能造成情緒偽裝或自我催眠問題。布倫特.斯科特教授在美國《管理學院學刊》中發表過一篇研究,研究結果指出人們為了看起來正向而做出假笑等行為,最後反而會無法感受真正的情緒,且將多數精力耗費在迎合他人身上,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更不快樂且無法提升工作表現。而「為了看起來正向」這樣的目的也隱含了「從眾效應」的問題,這是作者在書中並未提及的名詞,但在多處的描寫都能看出作者想表達正向思考的「群體壓力」引起的從眾心理,受到群眾壓力影響的人可能心服口服的接受,或者僅僅表面順從但內心仍堅持自身觀點,甚至造成價值觀的衝突,且這樣長期的外在群眾壓力也會造成知覺、判斷、行為等等的扭曲,我認為就本書探討,不僅在乳癌支持團體或宗教團體中可見此現象,企業為了方便管理而要求員工作的分組活動、在擁有高社會地位的正向思考權威的演講中更加明顯,講者站較高的立基點片面灌輸思想,甚至在作者所探討的美國全體社會都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名為「正向思考」或「快樂教」的「群體壓力」。同時,美國有著高比率的憂鬱症患者,但社會上卻充斥著理所當然的正向思考,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的他們甚至必須多背負不夠正向的罪名,不快樂也只能怪罪自己不夠認真觀想或積極正向,不能歸咎於心理疾病,正如從眾效應中順從卻無法接受群體壓力形塑之觀點的明顯案例,內心堅持的自身觀點遭到批判與否定。然而,負向思考或許悲觀,但悲觀卻不全然等於消極。部分習慣悲觀的人同時也習慣預設最糟糕的情況,事先作出最壞的打算,對於所有可能性皆加倍謹慎處理,但更因焦慮挫敗情況的發生而極力避免,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反而使他們有更傑出的表現,獲得不亞於積極正向者的成功,例如台灣的鬼神信仰,在農曆七月鬼門開時,人們為避免抓交替等情事發生,出遊或夜歸皆比平時更加謹慎,統計報告卻指出農曆七月間意外事故並不比其他月份多,甚至意外事故發生件數到了農曆七月還大幅降低。但正向思考對於這一類慣於與悲觀共處的人並不那麼奏效,他們也印證負向思考或悲觀想法並非對人體有害,只要不過度悲觀,反而可能是某些人最習慣、舒適、良好的身心狀態,且對於意外事件發生時的接受度普遍也較樂觀者高。

本書對於正向思考文化的探討跨足許多層面,疾病、宗教、職涯等等,從個人思想到社會現象,使讀者能跟著作者從不同角度反覆思索正向思考對個體或群體的影響變化與進程。不僅僅就理論或他人研究結果作討論,作者也親自參加了許多激勵講座與課程,針對自己親身經歷挑出正向思考的破綻與矛盾與他人對正向思考相關公開討論的看法。作者不單單寫出正方意見,也舉出反方的例子,像是讓讀者跟著作者去做一次實地探訪,適度保留了報導文學的寫作筆法,讓讀者能形成自己的評判,反思正向思考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我認為本書主要希望讀者關注的正是正向思考遭到濫用與對社會大眾進行思想操控的問題,而作者客觀的筆調與詳實的記錄也成功地透露出正向思考是多麼深植人心,正向思考一直都是生活的一部份,只是民眾普遍不會深入思考某種文化或行為背後代表的意義或意識形態。臺灣也有許多書籍或文章直接地向人們表示煩惱都是自己幻想出來的、別再杞人憂天或胡思亂想、擔心的事絕大多數都不會發生,臺灣人大多會將事情往壞的情況聯想,因此這樣的文獻所舉出的例子能取信許多讀者,引導他們回想起自己過去多餘的操心,但人們很少會在閱讀此類文獻時記起日常中真正必要的擔憂,如汽油即將耗盡時能不能開到目的地、讓五歲的孩子獨自外出會不會迷路、出門前一再巡視電器是否全數關閉等等。正向思考的言論起初或許是想讓過度提心吊膽的人能較輕鬆度日,卻演變得使人過度相信光明面而將危機全視為天方夜譚。而在美國這樣正向思考文化已累積多年的文化圈裡,不僅僅是文字,天天接觸的媒體、信仰的宗教、接觸的人群全將一個個個體導向正向思考,最後蔓延成思想上的失控。人當然可以正向思考,甚至需要正向思考,但正向思考不該成為一塊阻礙人看見生活全貌的蒙眼布,更不該成為一塊擦去眼前世界黑暗面的橡皮擦。

 

YouTube上的〈蕭宇辰小火車〉頻道有一段影片評論《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十分認同他最後所說「作者並不是鼓吹大家都充滿負能量,……正面思考的態度並沒有不對,但是如果你把它奉為圭臬,變成你面對這個世界問題的唯一方法時,等於放棄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他也認為我們個人的力量或許不足以改變整個社會結構,但我們仍能期待一絲絲改變的可能性並從努力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單就他的評論,我認為他個人是贊同本書觀點的,但從他仍認為「這個世界值得一絲期待」能看出,他認為可以正向思考,只是不應該讓正向思考阻礙了個人的思考能力與邏輯觀念形成,且評論者在影片中也表示自己平時是個悲觀的人,所以評論者本身就是一個正向思考與負向思考並存的實例,重點在於達到平衡狀態,與本書作者認為兩種思考方式都不該過度擴張而造成扭曲的主張雷同,而社會氛圍也需要由一個個達到平衡的個體構成思想和諧的社會。

痞客邦上浮果的網誌也分享了自己的讀後心得,他認為相較於作者另一本文字作品《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女服務生》而言,《失控的正向思考》內容過於空泛,僅舉支持作者個人觀點的事例或理論書寫,中心思想太過薄弱,並自己舉出較為生活化的例子詮釋本書傳達的概念。但就我個人觀點認為,作者議題討論範圍甚廣且貼近百姓生活,也有實際進入各個作者所探討的場域深入了解並與餐與活動者互動,並不是單純虛談理論,反而足以豐富來形容,且作者也在末章明確寫出個人看法與建議,中心思想應已充分表達,但我也認同評論者對於舉例部分的質疑,作者的確選擇了大部分支持自己論述的事例,針對對於正向思考衍生出的文化之看法的不同意見鮮少著墨,難免讓部分

讀者認為有些偏頗而不夠全面。

批踢踢實業坊的看板上也有一篇心得,評論者穿插於書籍介紹中的評論道出自己認為負向思考較接近人類本能的防禦機制,人會對隨時任何可能危及生命的狀況抱持最壞打算,但現代多數人無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戒,所以過度悲觀反而影響生命運作,而正向與負向是一體兩面、共生共存的關係,且評論者認為作者所提及「快樂與健康相關,但是快樂不等同於健康」的觀念極為重要。本評論者對於負向思考接近本能防禦的想法與作者末章提到的「用嘗試錯誤法來實驗,直到發現物質的實際效用」觀點相仿,我也十分認同正向與負向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密不可分,畢竟兩者間本就是對比出來的定義。而快樂當然能與健康相關,例如人在運動時會產生腦內啡與多巴胺,而多巴胺能使人產生快樂與幸福感,且運動同時能增進身體健康,而心理狀態處於正向積極的人有較高的意願從事戶外活動或有活力去運動,處於負向消極的人較缺乏動力與精力從事消耗體力的活動。但快樂並非萬靈丹,不能治百病,當然也不能夠直接等於健康。

 

正向思考本身並不是件壞事,但盲目追隨便容易產生迷思,變得單一、片面、只有快樂是真理。但人腦之所以尚不能完全被取代正是因為它的靈活,不如電腦死板,而今正向思考正走向侷限、僵化,它並沒有根本解決人們的不快樂,反而要人們忽視,任它堆積。人類最可貴且應持續提倡的能力是「懷疑、批判、思考」,正向思考卻不要人們這麼做,只管相信世界美好,如書中所說「神或宇宙就是有求必應,就等著我們下訂單」的想法,相信所有心想事成。

適度的正向思考確實能賦予人努力邁向成功的動力,或在碰到挫折時避免過度自怨自艾,但在獲得心靈糧食之餘,也要有規劃並確實實踐,並確保正向思考沒有抑制自己的反思能力,而非坐等成功自己找上門。

 

 

 

附註(書評連結):

蕭宇辰小火車:
http://www.bing.com/videos/search?q=%e5%a4%b1%e6%8e%a7%e7%9a%84%e6%ad%a3%e5%90%91%e6%80%9d%e8%80%83+%e6%9b%b8%e8%a9%95&&view=detail&mid=655E2B37926D57A795DD655E2B37926D57A795DD&&FORM=VRDGAR
癖客邦浮果:
http://share.readmoo.com/review/detail/66195
批踢踢實業坊:
http://www.ptt.cc/bbs/book/M.1353405577.A.F1B.html

(本文作者為鄭涵熏,投稿時就讀於中和高中)